ERP是一個功能覆蓋面積極大的管理系統, ERP發展的四個主要的階段。
從最開始的40年代:當時還沒有計算機系統這一種概念,因為庫存控制問題,,人們提出了訂貨點法,。
60年代時段式的MRP:隨著計算機系統的發展,讓短時間內對大量的復雜運算成為可能,為完善訂貨點法的缺陷, MRP理論不久后被提出,作為一種庫存訂貨計劃 (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)簡稱“MRP”,即物料需求計劃階段,或稱基本MRP階段。
70年代出現閉環的MRP:隨著人們認識的加深,計算機系統進一步被普及和廣泛運用,MRP的理論范疇也得到了發展,為解決采購、庫存、生產、銷售的生產管理環節,發展了細致的生產能力需求計劃、車間作業計劃月以及采購作業計劃理論,以此作為一種生產計劃與控制系統。
80年代新型的的MRPⅡ:隨著計算機系統網絡技術應用的發展,企業內部信息實現充分共享,MRP內部的各子系統也得到了統一,形成了采購、庫存、生產、銷售、財務、工程技術等一整個流程為一體的子系統, MRPⅡ系統便成為一種企業經營生產管理信息系統。這一階段的代表技術是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,簡稱“CIMS”。
進入90年代,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,企業競爭空間與范圍的進一步擴大,為了擴展企業核心競爭力,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業內部資源全面計劃管理,逐步發展成有效利用和管理整體資源的一種管理思想,企業資源計劃
(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)簡稱“ERP”,隨之產生。ERP是由美國計算機技術咨詢和評估集團 Gartner Group
Inc 提出的一種供應鏈端的管理思想。企業整體資源計劃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,用系統化的管理,為企業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方式的管理平臺。ERP
系統支持離散型、流程型等混合制造環境,應用范圍不僅限于制造業,還擴展到了零售業、服務業、政府機關和學校等事業部門甚至新型的電商管理系統也適用,ERP系統的出現,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有更大的能動性,提高了企業整體競爭力。